志書勿成“無字碑”
  □ 朱健國
  央視“經濟半小時”近日播出一消息,今日江西贛州百姓最感激的一個官員叫劉彞。劉彞是九百年前北宋熙寧年間贛州郡守,目睹洪澇災害給贛州城百姓帶來巨大損失和痛苦,他主持修建了一個可排千年洪水的福壽溝,“縱橫紆析,或伏或見”,雖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,至今仍完好暢通,讓贛州成為全國唯一不怕百年暴雨的城市。央視一女記者親自穿越寬1米、高1.6米的磚拱結構福壽溝體驗,驚嘆古代城市排水系統之精密科學堅固實用超前。
  類似劉彞的古官不少,如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等。奇怪的是,劉彞、李冰等官員並沒有因此政績而升官,但他們卻認為自己非常值,堅信“得民心必入青史”。果然,當地的志書一直記錄著其“為民造福”的卓越政績,記載著百姓對他們的永遠懷念。學者研究發現,雖然古代官員的升遷通道有限,但官員們並不在意,而是將立功入青史視為官者最高的獎勵。為官一任,能在後人編修的地方志留下業績與民譽,比升多大的官都更值。
  由是觀之,古之官員的激勵機制,重未來重歷史,主要是鼓勵官員青史留名。而讓地方志如實評價和褒貶官員,贊揚清官能臣,鞭撻貪官姦臣,是讓官員青史留名的捷徑。樹護皮,人要臉,無論什麼人,可以不在乎生死,但卻不能不憂身後名對子孫族人的影響。
  可惜,近30年來的一些新修地方志,似乎忘卻了地方志對官員的激勵功能,採取了對所有官員概不置評的編修方法。前幾天,家鄉市志辦的主任來訪,通知我的一篇獲全國獎的評論收入了市志。閑聊中,我問到讓家鄉在“三年自然災害”沒有餓死一人的“李青天”是如何評價的,答曰“沒評價”。又問前些年“雙規”入獄的幾個貪官,如何評價?仍答曰“沒評價”。問所以然,說是“怕扯皮”——被批評的當事人不同意,會糾纏,死了,還有子孫來“問理性”,不如做“無字碑”省事省心。
  眾所周知,武則天自立“無字碑”,是她自知功過參半,自譽有愧,自貶不甘,只好留白。而其時方志史書,可沒當跟風“無字碑”,而是既贊其千古一女皇,又責其重用酷吏,以反貪之名行清洗異己之實,將天下文人當家奴。而今我等社會主義的新志書,豈可碌碌無為而成“無字碑”。
  這些年貪官泛濫,庸官成群,不能不檢討反思我們的公務員激勵機制。30年來我們僅僅註重拓寬升遷渠道和“高薪養廉”,將表彰形式局限於獎狀獎盃,卻忘了,青史留名才是最大的獎勵,讓地方志對每一任官員作出代表民意的褒貶評價,是最有力最便捷的反腐倡廉。五千年來,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價值觀,讓多少官員在封建專制中也出淤泥而不染。
  眼下許多地方黨政領導經常召開互相批評的“生活會”。若將這些“生活會”摘要入選方志史書,效果一定更佳。鼓勵官員青史留名,給官員青史留名提供機會,這是地方志改革的一個新課題,也是反腐倡廉的一個新藥方。
  (作者為自由撰稿人)  (原標題:志書勿成“無字碑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w68pwoqq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